顱咽管瘤(Craniopharyngiomas,CPs)是神經外科領域最難治的腫瘤之一,由于其緊鄰重要神經血管,手術切除要求術者對局部解剖有足夠深入的理解。腫瘤的延伸與視交叉、垂體、下丘腦、頸動脈和大腦前動脈之間復雜的關系對手術方案的制定至關重要。
顱咽管瘤是由外胚葉形成的顱咽管殘余的上皮細胞發展而來的一種常見的胚胎殘余組織腫瘤,為顱內最常見的先天性腫瘤,好發于兒童,成年人較少見。顱咽管瘤大多數位于視交叉的后下方,經顱手術需要抬起腦組織、從神經和血管間隙進行操作,不但容易損傷神經、血管,而且存在視野死角,往往難以做到直視下全切除腫瘤。有文獻報道神經內鏡下經擴大鼻蝶入路手術切除顱咽管瘤可以克服上述局限。本文探討內鏡下經擴大鼻蝶入路手術切除顱咽管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冠狀位和矢狀位T1增強顯示一個鞍區囊實性占位,考慮顱咽管瘤。病灶壓迫左側視神經,使其向前上移位。
- 雙鼻孔入路,手術由神經外科醫師和耳鼻喉科醫師配合完成。
- 術中主要使用直徑4mm的硬質0o內鏡,30o和45o鏡備用。



在蝶竇開口下方3mm處切開粘膜,沿犁骨和鼻中隔后部切開約2cm,并保護鼻中隔嗅區(sos)。


用Kerrison咬骨鉗盡量咬除蝶竇前壁,并切除蝶嘴(包括犁骨和篩骨垂直板),切除的骨質保留,可用于鞍底重建。
磨除蝶鞍、鞍結節和碟骨平臺骨質。

多普勒探測海綿竇段頸內動脈的位置。

![【耳鼻喉鏡篇】內鏡下經鼻蝶入路切除顱咽管瘤 【耳鼻喉鏡篇】內鏡下經鼻蝶入路切除顱咽管瘤]()
利用鈍性、銳性分離法分塊切除腫瘤,但不強行將腫瘤囊壁自周圍神經血管結構上剝離。
![【耳鼻喉鏡篇】內鏡下經鼻蝶入路切除顱咽管瘤 【耳鼻喉鏡篇】內鏡下經鼻蝶入路切除顱咽管瘤]()
![【耳鼻喉鏡篇】內鏡下經鼻蝶入路切除顱咽管瘤 【耳鼻喉鏡篇】內鏡下經鼻蝶入路切除顱咽管瘤]()
1.Esposito F, Dusick JR, Fatemi N, Kelly DF. Graded repair of cranial base defects and cerebrospinal fluid leaks in transsphenoidal surgery. Oper. Neurosurg. 2007; 60:295304.2.Baskin DS, Wilson CB. Surgical management of craniopharyngiomas. J. Neurosurg. 1986; 65:2227.3.Yasargil MG, Curcic M, Kis M, Siegenthaler G, Teddy PJ, Roth P. Total removal of craniopharyngiomas. J. Neurosurg. 1990; 73:311.
聲明:本文部分內容轉自神外資訊,本文重在醫學知識普及,不求任何經濟效益,如有侵權,及時聯系我們。